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《绝唱》教案

时间:2024-06-13 21:21:01
《绝唱》教案

《绝唱》教案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绝唱》教案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绝唱》教案1

一、内容主旨

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。声音是属于听觉的,本来难以描画,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,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,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《绝唱》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,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。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,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。所谓侧面描写,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;正面描写,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。说唱的声音之美,并无实体形象,全靠听觉鉴赏,直接描写很不容易,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。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、可经历的事情、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,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。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,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“通感”。阅读本文,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、正面描写,特别是“通感”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。

三、对白妞的烘托

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,先写琴师的演奏、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。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,如果只是草草敷衍,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。

1.琴师

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,他的相貌“甚为丑陋”,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,大家“也不甚留神去听”,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,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。不料作者笔一转,琴师“到后来,全用轮指,那抑扬顿挫,入耳动心”,“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,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”。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,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。

2.黑妞

琴师已经技惊四座.该正角出场了吧!“停了数分钟时,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”,穿戴“十分洁净”。“忽羯鼓一声,歌喉遽发,字字清脆,声声宛转,如新莺出谷,乳燕归巢”,让众人叹服不已,“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”,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。正当听众心悦诚服,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,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:错了,这是黑妞。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。

3.听众的赞扬

作者以琴师、黑妞烘托白妞,还觉不够,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:“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”,“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”,“若白妞的好处,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。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,明明白白,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,只有虚说“说不出”“学不到”“没有人能及”,才能神龙不见尾,让人景仰不已。

四、对白妞的正面描写

1.出场

白妞终于出场了,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,引人注意。但是“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”,“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”,就让人顿觉出彩。“那双眼睛,如秋水,如寒星,如宝珠,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”,左顾右盼,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,“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,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,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!”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。

2.说唱

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、或缓或急,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,可以分为五个段落:“初不甚大”——演唱开始;“越唱越高”演唱的发展;“陡然一落”——旋律的跌宕;“忽又扬起”——演唱的高潮;——“人弦俱寂”——演唱的结束。

3.精妙的比喻

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,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,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,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,让人清楚明白。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:用感觉设喻,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,让人感到舒坦欢畅,“五脏六腑里,像熨斗熨过,无一处不伏贴,三万六千个毛孔,像吃了人参果,无一个毛孔不畅快”;用视觉设喻,白妞越唱越高,“忽然拨了一个尖儿,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”。再如白妞演唱至“节节高起”处,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,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“愈翻愈险,愈险愈奇”的歌声;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,作者以“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”为喻,活灵活现;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,又用“像放那东洋烟火,一个弹子上天,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纵横散乱”。真是声光色俱备,让人浮想联翩。

其他如“花坞春晓,好鸟乱鸣”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,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。

4.听众的赞扬

白妞演唱完毕,和前文一样,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,粗看是重复的文字,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,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。

五、《绝唱》的人物描写方法

《绝唱》堪称美文,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,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。在这一点上,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,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。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,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。现在列举出来,与大家共飨。

1.渲染烘托法

看戏的人很多,上至高官,下至百姓,三教九流无所不包。人们来得很早,十二点半开演,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,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。座位已经坐满了,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“二百个钱”,才在“人缝里坐下”。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,夸张得出奇。它意在说明,在济南形成了一股“白妞热”,也形成了一批族,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。

2.反衬法

琴师长相丑陋,“一脸疙瘩,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”,可是他的轮指,“抑扬顿挫,入耳动心”,“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”。先写长相的奇丑,后写演技的奇美,行文上的跌宕,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。王小玉上台前,“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”,上台后,“向台下一盼”,就这一盼,使得“满园子里鸦雀无声”,“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”。以有声衬无声,更显“无声”,而这“无声”,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,演技之高。

3.譬喻法

譬喻的使用很普遍,散见文章各处,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。譬喻逼真,新奇,颇具美感。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,象“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,顷刻之间,周匝数遍”,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,“象放那东洋烟火,一个弹子上天,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纵横散乱”,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,“如新莺出谷,乳燕归巢”,等等。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,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。应该说,诸多譬喻的使用,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。

4.铺垫法

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、黑妞和王小玉三人,三人依次粉墨登场。琴师的轮指博得“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”,黑妞的弹唱让观众“以为观止”,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、奇而又奇。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,一层高过一层,而王小玉则是楼顶;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,把王小玉推向 ……此处隐藏8425个字……

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,“像放那东洋烟火,一个弹子上天,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。”

这些比喻,把白妞那曲折、宛转、轻快的歌声写活了。

(2)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,如:

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,听起来“五脏六腑,像熨斗熨过,无一处不伏贴;三万六千毛孔,像吃了人参果,无—个毛孔不畅快。”

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。

文章中的这种方法,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,凭借相通的感受、互相映照,引起渎者的联想。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“通感”,也叫“移觉”。

4.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。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——三月不知肉味。让人长时间忘记—切,耳朵里只有歌声。

(四)总结、扩展

1.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。

2.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。

(五)布置作业

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。描绘一种声音或——首乐曲.歌曲,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。

六、板书设计

白妞演唱的过程

(正面描写)

七、参考资料

《绝唱》教案6

教学目标:

德育目标:

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。

知识目标:

1、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。

2、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。

能力目标:提高朗读感悟及品析能力,认识通感。

教学重点:

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,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。

教学难点:

对通感的认识。

教学方法:

朗读法、精读赏析法、概括法。

教具准备:

多媒体课件

课时安排: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:

大家都喜欢听歌,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。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?(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)今天,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。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,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,写得较具体,较充实,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、“黔驴技穷”。我想原因主要是: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,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。那么,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.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,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。我相信,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,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。

二、作者简介:

刘鹗(1857——1909)字铁云,号洪都百炼生,清末江苏丹徒人。著作有长篇小说《老残游记》。

(拓展):四大谴责小说:

刘鹗《老残游记》李伯元《官场现行记》

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曾朴《孽海花》

中本本文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。写戏院、琴师、黑妞、听众全是为了突出白妞演唱的绝妙。像这样层层铺垫、反复渲染,用以衬托中心人物的写法就是烘云托月。

通感又名移觉,就是用形象的语言,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官上,以造成新奇、精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真切的感受。

如:这里除了光彩,还有淡淡的芳香,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。

例一:用感觉设喻五脏六腑里,像熨斗熨过,无一处不伏贴,三万六千个毛孔,像吃了人生果,无一个毛孔不畅快。

例二:用视觉设喻忽然拨了一个尖儿,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。节节高起。恍如由傲来峰西面……愈翻愈险,愈险愈奇!

(以攀泰山作比。具体形象)B、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。

(比喻手法,活灵活现地表现白妞婉转千回的歌喉)C、像放那东洋烟火,一个弹子上天,随化作千白道五色火光,纵横散乱。

(声色俱备,令人浮想联翩)学生为主体来归纳:(教师根据归纳情况依次展示课件)

1、写作思路

作者写白妞——王小玉的高超演唱技巧,由两部分组成,先描述演唱前的情景,再描述演唱时的情景。写白妞上场,先苦心经营铺垫烘托,形成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格局再直接写白妞的出场,衬托出主角的不同凡响。

2、本文重点

文章正面写王小玉的演唱时,用了精雕细刻的描写方法,作者是一名善用比喻的高手,他选用了准确、形象、新鲜的比喻来拟曲调的高低缓急。同时,作者也打破界限,运用通感,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描写的极为生动,具体形象地反映出难以传达的音乐之美,增强了表达效果。

3、语言特色

本文工笔细描;语言清新活泼,形象生动,运用比喻、通感,以情绘声,化无形为有形。六、布置作业:

1、熟读精彩语段。

2、摘抄本文的精彩语句。

3、欣赏音乐《高山流水》,写一段200——300字赏析文章

八、教学后记:

附:简要总结文中烘托的运用

(1)场景烘托(第1自然段)

①人们提早进场,有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吃饭。表现观众对白妞的喜爱,已形成一股“白妞”热。

②观众不仅人多且类别多。说明白妞的说书适合大众,可雅俗共赏。

③渲染热烈,哄闹的气氛给后文的“鸦雀无声”作铺垫,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精湛。

(2)人物烘托(第2、3自然段)

①琴师虽貌丑,但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,为描写他给白妞伴奏埋下伏笔。

②写黑妞,详写装束,为后文白妞的装束节省笔墨,她那“以为观止”的唱腔,“若比白妞,还不晓得差多远呢”!

(3)评价烘托(第4、8自然段)

①“他(黑妞)的好处人说得出,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。他的好处人学得到,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”。烘托了白妞说书的高超。

②“每次听他说书后,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,无论做什么事,总不入神,反觉得‘三日不绝’这‘三日’二字下得太少,还是孔子‘三月不知肉味’,‘三月’二字形容得透彻些!”烘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。

(4)效应烘托(即听众的反应)

①“就这一眼,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,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,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!”烘托了白妞的艺术魅力无穷。

②“正在撩乱之际,忽听霍然一声,人弦俱寂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,轰然雷动。”烘托出白妞的说书真乃人间“绝唱”。

教师引导:烘托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。比方说:用“冷冷的月光”烘托“伤痛的心情”就是一种正面烘托(正衬);反之,用“灿烂的阳光”烘托“心情的糟糕”就是一种反面烘托(反衬)。

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,除了“人物烘托”的第②处和“评价烘托”的第①处运用的是反衬,其余几处都是正衬。

总结:烘托艺术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,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,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细腻、流畅,还可以使我们文章的中心更明确、更突出。

《《绝唱》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