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推荐】桥教案模板合集七篇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,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9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桥教案 篇1学习目标
1、熟读古诗,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2、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,领悟诗的意境,体会游子的乡愁。
教学过程
一、过渡导入,整体感知。
1、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
2、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、意境图,听配乐朗诵,初步感知诗的节奏、韵律、意境。
3、板书课题,读题解题。
(1)、枫桥: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,建于唐代。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《枫桥夜泊》这首诗而闻名。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“泊”的意思:船停靠岸边。谁能说说“枫桥夜泊”的意思?(夜里,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)
(2)、作者简介:张继。唐朝诗人,出生在襄州(今湖北襄樊市)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,《枫桥夜泊》较有名。
二、自读课文,释疑解惑。
1、自读课文,自学生字,对照文中注释,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2、小组交流,释疑解惑。
3、全班交流,质疑问难。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,可暂不作答。
三、品词析句,想象悟情。
1、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,什么时侯的情景?
(诗人写的是秋季,因为诗中提到了“霜”。时间是深夜,因为诗中提到了“月落”、“霜”、“渔火”、“夜半钟声”等等)
2、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?
(诗人写了“月落”、“乌啼”、“霜”、“江枫”、“渔火”、“寒山寺”、“夜半钟声”等等。)
3、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,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。
江边的渔火:江中亮起渔火,说明夜幕降临,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。
西沉的明月、满天的飞霜:描绘了一幅幽暗、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,也暗示着黑夜漫长。
惊叫的乌鸦、悠远的钟声: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、凄清。
江边的枫树、孤零的客船、隐约的古寺:说明停泊地的偏僻、荒凉。
4、想象: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?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。(描绘了一幅宁静、幽暗、寒冷、凄清、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。)
5、音画渲染,体验意境。
(1)、播放意境图,播放音乐古曲《汉宫秋月》。
(2)、教师进行意境描绘:一个深秋的夜晚,一轮明月高挂,洒下清冷的光辉,江边几棵枫树,隐约可见,江里两三点渔火,时隐时现。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。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……
(3)、再次播放《汉宫秋月》,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。
(4)、提问: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?(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,漂泊之愁)
(5)、你能通过读,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?(生跟随音乐齐读)
(6)、再次播放《汉宫秋月》,师生共同吟诵诗句,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。
四、拓展阅读,比较延伸。
(1)、出示杜牧的《泊秦淮》及部分词语解释: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注释:秦淮:指秦淮河。笼:笼罩。商女:卖唱的女子。江:指秦淮河。犹:还。后庭花:指《玉树后庭花》,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,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。
(2)、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,比较《枫桥夜泊》与《泊秦淮》在“愁”的内涵上有何不同。
(《枫桥夜泊》表达的是个人之愁,《泊秦淮》表达的是忧国之愁。)
(3)、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,熟读成诵,开一个古诗诵读会。
桥教案 篇2(一)创设请境,导入新课
1导入。同学们,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?动笔画一画好吗?
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:说一说,议一议。
2过渡:从古到今,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当然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。
(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:木桥—石桥—公路桥—公路、铁路两用桥—立交桥。)
3揭示课题,读题。(看教师写课题,注意“桥”字的规范写法。)
(二)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1按要求读课文。
①借助拼音,自读课文2—3遍。
②用“○”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,用“—”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,注意这些字的读音。
③思考: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?看图,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。
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。
(三)再读课文,理解内容
1学习课文1—4自然段。
①齐读课文1—4自然段。
②看图体会,分组讨论。
这座桥叫什么桥?它架在什么地方?是用什么材料造的?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?
③小结:多奇妙呀!桥居然架在水中。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!
(多媒体课件演示:遇河—进桥洞——桥中观看游鱼、行船。)
2学习课文5—7自然段。
①自由读课文5—7自然段。
②引发质疑: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?
(明确:桥的材料,使用方法、特点。)
③小组合作讨论、解答疑难问题。交流学习体会。
④讨论: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?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?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。
⑤小结:多有趣的桥呀!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!
(多媒体课件演示:遇小河——给管子打气——过桥——放气、叠收)
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。
齐读。理解词语:“变魔术”“专家”。
(四)再读课文,求异创新
1齐读全文,讨论: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?
2小结: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,再加上他多动脑、勤思考,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。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?
(五)课外练习,拓展思维
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,办一个“桥的演变”的展览。
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,画在纸上。
第一课时
教学内容:学习课文、识记生字
一、激趣导入新课
借助图画或多媒体课件,让学生观赏兰兰过桥的片断,激发兴趣,引出课题。
板书课题:兰兰过桥
二、初读课文,引导思考
1、师:我想:好多同学都过过桥,而兰 ……此处隐藏2174个字……
从那以后,茅以升时时刻刻把“勤奋”二字牢记在心,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。他从私塾里转学到南京第一所新型小学——思益学堂,在那里他学到了数学等新的知识。一次,他看到一本书上圆周率的数字写到了小数点后面100位,就使劲儿背,居然在一次新年晚会上把100位数字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了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惊呆了,长时间地给他鼓掌祝贺。
1911年,年仅15岁的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大学堂,毫不犹豫地选了造桥专业。在学堂里他给自己订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。课前都要认真预习,画出难懂的地方;课上专心听讲,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;课后再参考外文书籍,整理成笔记。
春节他不回家和家人团聚,而是在宿舍里独自一人挑灯夜读。思念亲人时他就拿出父母亲的照片看看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毕业考试,茅以升获得了全校第一名。后来他参加了清华学堂向全国招收10名留美研究生考试,结果,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。茅以升在美国留学,仅一年时间,便取得硕士学位。回到祖国后,他用“神笔”,为祖国和人民“画”出了许多座桥梁。
桥教案 篇6学习目标
1.认识“梁、程”等12个生字,会写“兰、各”等6个字。
2.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3.通过对两种很有特色的桥的认识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。
课前准备
教学挂图,生字词卡片。
第 一 课 时
导入新课
1.同学们,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?(学生自由答)
2.今天,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,(板书课题)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大家大开眼界。
初读课文
1.老师范读课文。
2.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。要求:a.读准字音,b.读通课文。
3.四人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,互相纠正字音。
4.出示生字卡片,检查生字的读音。
初步学习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
1.指名分段朗读课文。
2.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?(两种桥:潜水桥、塑料桥)
a.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?(第2段最后一句话)
b.鼓励引导:你很会读书,请再往下读课文,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。
3.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?谁来读读?
4.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?谁愿意读读?(请举手的同学齐读)
5.再读全文。
第 二 课 时
朗读课文,熟悉课文内容
朗读感悟
1.学习课文第1~4自然段。
a.你喜欢哪种桥?(指名说)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一读描写潜水桥的第1~4自然段。
b.四人小组讨论思考:潜水桥有什么特点?((潜)、结实、透明)
c.兰兰在潜水桥里看到了什么?(图文结合回答)
2.学习课文第6~9自然段。
a.朗读第6~9自然段,思考: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?
b.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?读出课文中的句子。过了桥后,把塑料桥怎么办呢?读出课文中的句子。
c.说一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。(轻巧、携带方便)
3.学习第10自然段。
a.齐读第10自然段。思考: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?(桥梁专家)
b.爷爷真会变魔术吗?(是科技的力量)
朗读全文
第 三 课 时
复习课文
1.朗读全文。
2.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?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?
巩固识记,书写生字
1.学生识记生字,自读生字表中的字。
2.互读、互查。
3.教师检查读生字。按序抽读生字:齐读,分组读,个人开火车读,打乱顺序指名读。
书写生字
1.教师范写生字,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。
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。提示:
坐:a.两个“人”要写小,注意“捺”变为“点”;b.“竖”要写长,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;c.“下横”要写长,以托住整个字。
座:强调把“坐”字写得小一点,偏右一点。
2.学生书空。
3.学生练习,互相评价。
激发创新思维
以“说说你心目中的桥”为题,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。
板书参考
32 兰兰过桥
潜水桥 结实、透明
塑料桥梁 轻巧、携带方便
桥教案 篇7教法点睛
读题想象描述画面─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,把握主要内容及文旨──细读课文,与自己的想象对照,师生探究作者怎样用人、事、景、物表达思乡怀乡之情──积累思乡怀乡之情之优美语句。
学习目标
1.认识6个生字。读读记记婀娜、舞姿、粼粼、波纹、潺潺、点缀、浮现等词语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清写作思路,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。
3.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、事、景、物表达思想之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
1.从人事景物的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。
2.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。
教 案
学习提纲
1.审题,说说小桥流水人家会是怎样的画面。
2.读通读顺课文,注意读正确下列词语的读音:潺潺、婀娜、干涸、点缀、螃蟹、唱和(hè)。
3.跳读课文,按流水→小桥→人家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段。
4.本文描写了家乡小桥流水人家的( )特点,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()之情。
5.自读思考,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厚的感情,作者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?
一、以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导入新课,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画面。
二、初读课文,理清思路,把握主要内容及文旨。
1.读通读顺课文,生字正音。
2.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分段,说说每部分特点,按写景文格式归纳主要内容、中心。
流水:美丽 自然
↓
小桥
↓
人家:优闲 恬淡
(喜爱、赞美、怀恋、思念家乡)
3指导读出江南水乡美丽、自然、优闲、恬淡的特点。
二、指导;
学生领悟全文用人、事、景、物表达方法
(1)直接描写景与物流水(第一自然段)
A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(描写景物)
B小鸟站在它的腰上(拟人)
(2)直接描写人家(第五、六自然段)
A我的家→(舒适 温馨)描写介绍
B村民生活→(恬淡 闲适)概括介绍
(3)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
(①抓鱼、虾、蟹②丢野花③摘茶叶④赏野花)
练习提纲
1.背诵第一自然段。
2.仿写开头、结尾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