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桥教案

时间:2024-06-13 21:30:30
【热门】桥教案汇编6篇

【热门】桥教案汇编6篇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。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!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7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桥教案 篇1

教学时间:

2课时

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图文结合,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、大小不一、形态各异的特点。

2.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,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。

3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教学重点:

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。

教具准备:

1张幻灯片 录像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新课:

1、教师简介卢沟桥及“七七事变”,出示录像。

2、齐读课题,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?

3、观察图画,初读课文,了解大意。

二、检查预习,质疑问难

1.指名读课文。

2.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,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。

三、深入阅读,学生自悟

1.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?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?

2.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?

3.“这些狮子真有意思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?课文是怎样描写的?

四、教师点拨,突破难点

1.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,体会作者是

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。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,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。

2.教师补充“七七事变”的资料,播放录像,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。

五、感情朗读,深化理解

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,加深对文章的理解。

第二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学会生字新词。

2.会用“大概、甚至”造句。

3.背诵第二自然段。

4.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。

教学重难点:

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

教学过程:

一、朗读全文,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?

二、围绕重点,学习表达

1.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,给课文分段。

2.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,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,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,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。

3.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。

三、综合训练,发展技能

1.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。

2.指导学生用“大概、甚至”造句。

3.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。

四、推荐作业;

预习第三课。

教后记:

1、导课时,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,谭硕同学讲得很多,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,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。

2、在学习赵州桥时,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,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。教学这一段时,我紧抓住形状“各不相同”一词,图文对照,让学生展开想象。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,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,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。

桥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:

1、默读课文,了解主要内容,理清条理,写出课文提纲。

2、搜集课外资料,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。

3、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。

教学重点难点:

1.让同学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,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、感染、净化。

2.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。

教学时间:2课时

教具准备:课件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入

“走遍天下路,难过岷江渡”这是没有索桥前,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。

清嘉庆八年(1803)五月十五日,渡口翻船,一百余人葬身鱼腹。如此惨状,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,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,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。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,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。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,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,了解它的故事,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。

二、初读课文

1、读课文,考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。

2、读课文,考虑,提出问题。

预设的问题:

(1) 索桥什么样子?

(2)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

(3) 谁修建的索桥?怎么修建的?

(4) 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?

三 、深入理解课文

1、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?有什么特点呢?? 读课文,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,边考虑。

2、看图片,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。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。

3、带着自身的感受再来读课文。

读课文,考虑

桥长,高,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,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。没有桥墩。

交流感受

1、为什么要修建索桥,是谁修建的?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。

2、默读课文,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?作者有什么感受。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。

默读,自学,边读边画相关语句,做批注。

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。

作者的感受:“鱼嘴”依旧摆在那里,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,可是在它上面,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。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?

桥教案 篇3

教学目的

知识与能力: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,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、周密的特点作对比

过程与方法:在自主合作探究中,认识桥之美,进而欣赏美,感悟美
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: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,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

教学重点、难点

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,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;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

教材、学情分析:

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(人教版)八年级(上)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,所选的五篇课文中,《中国石拱桥》《苏州园林》《故宫博物院》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,《桥之美》《说“屏”》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。

学习本课之前,通过《中国石拱桥》的学习,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、常用的说明方法,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、周密的特点。但本文与《中》有所不同,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。学习本文,要仔细品味文中 ……此处隐藏4023个字……

1.语言平实简洁,描写有度。

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。一是说明文,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,描写很少,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“精刻”,“姿态各殊”、生动雄伟”等词稍加形容,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,介绍知识。二是记叙文,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,记叙为主,有大量的描写,还有想象、抒情,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。这篇课文与《辞海》条目属同一文体,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。这篇课文也有描写,但是很适度。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,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,赞美之清暗蓄其中。同学们看,介绍卢沟桥时,有没有类似情况?归纳:说明卢沟桥的石狮,做了描写,体现了感情,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,而是适度收止。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:一句说明纪念意义,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、性质,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,言简意赅。

2.运用说明方法,目的明确。

文章为了准确、生动的说明事物,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,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。同学们要注意体会,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,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,说明事物特点。除练习中的句子,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?

归纳:引用古籍—一“唐朝的张嘉贞说它‘制造奇特,人知其所以为’。”列举数字——“赵州桥非常雄伟,全长五十点八二米,两端宽九点六米,中部略窄,宽九米。”使用比喻——“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,说拱桥是‘卧虹’‘飞虹’把水上拱桥形容为‘长虹卧波’。”加以描述——“全桥结构匀称,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;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。”进行解说——“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,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。由于各拱相联,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。”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,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。

3.精心推敲词语,讲究分寸。

同学讨论练习四,教师归纳:

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,如列举的时间、数据,文如对某些时间

桥教案 篇5

一、 选定主题

期中考过后,我开始了第三单元的教学。第三单元学的是有关建筑园林、名胜古迹的说明文。其“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”的主题就是《说不尽的桥》,我认为这个主题便于学生开展活动,于是我选定了它。

二、组建团队

由于3班平时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,我决定就让3班与桥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。3班共有52个学生,按桌椅的排列情况分成4个小组。我就以这四个小组为单位组建了四个活动团队,分配以赏桥、写桥、画桥、知桥的学习活动任务,并由各组长全权负责活动的组织与进度。

三、 制订计划

参照课本上的活动,我给每一组的具体活动任务分别是:

1、赏桥:搜集并整理、归纳相关材料,设计创作一版手抄报和一版剪贴报(小组全员合作完成)。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解说主题、版面设计和材料选取等方面的内容。

2、写桥:仔细观察一座桥,并了解、搜集有关它的修建情况等资料,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(小组成员个体完成)。小组讨论(教师做指导)找出最符合要求(介绍性)的文章与最不符合要求的文章。展示成果时由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范文,朗读完后,要求第4小组(他们组出竞赛题)同学说说两篇文章哪一篇更符合“介绍性文字”这个特点,为什么?并结合平时学说明文的经验,说说他们在文章里都听到了哪些有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。

3、画桥:设想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,画出来(小组成员个体完成)。小组讨论找出符合要求(未来)的作品。展示成果时由设计者们分别上讲台展示创作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
4、知桥:搜集并整理、归纳相关材料,拟出竞赛题(小组全员合作完成)。将题目分成必答题、选答题和抢答题三种类型,题数灵活把握,以竞赛时间20分钟为宜(教师做指导)。竞赛时由本小组指定念题员、记分员、记时员并组织纪律,其余三组作答。

四、开展活动

我给学生三个周末的时间准备,初定在第15周周一展示。我强调全员参与,并辅以“获赞”机制,明确论“功”行“赏”,多做事情多得赞,独立完成的作品,越优秀赞越多。各组长组织、协调小组成员,并如实记录他们参与的积极程度。

五、展示成果、反思总结

第15周刚好是本年段的教研周,我们备课组长安排我开课。于是我决定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作为公开课的内容。

我将这节课分为四个环节:1、教师导入2、分小组展示、3、教师总结、4、布置作业。

分小组展示是整节课的重点,大约占40分钟,在每个小组展示后,我也有给予适当点评,但课堂主要还是交给学生。

桥教案 篇6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指出,“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的对话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。以下是“桥教学教案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!

一、 设计意图:

上学期的汽车主题结束后,孩子们一直对其中的公路搭建很感兴趣,并且一直延伸到搭建立交桥,为此我们考虑延伸主题。

有一天早晨,孩子们搭建起了“汽车游乐城”,里面是一个立交桥,我问:“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桥?”,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。

韩永州说他见过拱形的桥;王景远说他见过木板桥、竹桥;孙涛说他见过吊着的桥;卢冠军说他爸爸去上海见过会活动的桥;尚小琳说她见过栈桥;迟艺璇说我们幼儿园还有浮桥……可见,孩子们对“桥”有了初步的感知经验,并具有浓厚的兴趣。同时, 我们认为桥是美与力的统一,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,关于桥的资料、图片也比较丰富,于是,关于“桥”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。

二、总目标:

1、了解桥的产生、发展、演变过程,及我国桥的发展历史,初步了解桥的建构原理。

2、能积极地收集、积累资料,大胆进行桥的原理实验、创造性的进行桥的设计与建构。

3、感受桥的多样及桥的外观美,体验与同伴合作实验、创造的乐趣。

三、典型案例:

活动一:我的“积累本”

(一) 活动目标:

1、幼儿了解桥的名称、外形等粗浅的知识,学习建立积累本的方法。

2、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关于桥的资料,并能用汉字、符号、图画等方式进行表征、记录。

3、幼儿体验积累知识及与同伴分享的快乐。

(二)活动准备:和父母一起收集关于桥的资料、制作积累本、装饰积累本

(三)活动过程:

1、实地参观,收集资料。

当确定主题后,我们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,先带幼儿参观了平度比较有特色的荷花桥、现河桥、公园里的拱形桥和吊桥,幼儿兴趣很高涨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着对桥的认识。在红旗路的现河桥和人民路的现河桥中间,孩子们兴奋的说:“老师,这座桥比那座桥长。”“老师,这座桥有两个桥洞。”“刚才看见的那座有三个桥洞,还有小桥洞。”……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回家收集关于桥的书籍、图片时,却没有一个孩子带来关于桥的书籍,这主题活动可怎么进行?收集资料失败了,却要求我们去开辟一条更适合主题发展的路子。

《【热门】桥教案汇编6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