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话题作文600字集合六篇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抑或是生活中,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,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。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话题作文600字6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照我们广州市的老规矩,立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一次,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,谓之“采囤”。
腊月二十四是“神明”上天述职“之时。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,家家户户制作各种果品,以备过年之用。
除夕那天,家家户户便动手把大门,厅门,房门的旧对联都撕掉,贴上新春联。于是,家中门户,秧然一新。除夕外出家人都行赶回家团聚,除夕月全家吃团圆饭,不管多忙的人都得赶回家。
送压岁钱是重要的一项,长辈要分钱给后辈,能赚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。初一拜年,又称“拜正”。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,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,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,然后长辈再晓以期望,拜年的人,无论带了什么礼物,其中大吉是不可少的。
正月初二,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。儿女回娘家拜年,若有儿女,亲戚必需掏腰包给他们,到了初三在去人拜年,会被认为礼节欠周。所以,有句俗掺:“有心拜年初一二,无心拜年初三四。”
正月初七这天,家家户户都吃“七样菜”。“七样菜”即由七个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一窝吃。相传,宋朝有位官遭奸臣陷害,被贬江南。正月初七这天,他来到榕江边的一个偏僻荒野,顿觉头晕眼花,饥饿难忍,只好就地采摘了几样野菜,煮车温暖感杂菜汤聊以充饥。刚吃完,顿决眼睛明亮,浑身有了力气。后来该官复职高升。亿起当年在江南尝过的救命也菜工七种,于是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随便取七样不同的蔬菜,煮成“七样采”而食,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。
我们的春节怎么样?
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,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。一大清早,就有人开始放鞭炮,热热闹闹的。傍晚,太阳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,然后闭上眼睛,慢慢躲到山后。夜幕悄悄降临,给天空蒙上了一层黑纱,晚上,万家灯火,万家欢乐。爷爷邀请了我们一家和姐姐一家,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,聊聊过去一年发生的难忘事,展望一下未来等等。
吃完团圆饭后,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。大约7点钟,《春节联欢晚会》开始了,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《春节联欢晚会》,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。晚会节目很精彩:有优美动听的歌曲,有幽默风趣的小品,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……节目是丰富多彩,看得我眼花缭乱。快到零点的时候,我和爸爸一口气冲到了阳台,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火。“当当当……”过年的钟声响起了,烟火和爆竹便齐鸣起来。我和爸爸点燃了烟火筒,说时迟,那时快,只听见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一颗烟火弹升到了空中,在一瞬间爆炸了,那爆炸了的烟火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,这时,一颗颗烟火又从烟火筒中喷发,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,在天空中一闪而过……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,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,有的如一颗颗流星,有的如一朵朵菊花,有的如一条条瀑布……让我目不暇接。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,一朵朵光芒四射、灿烂无比的烟火,在天空中飞舞、闪耀着。这些烟火,各式各样,五光十色,把天空点缀成一朵花,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。此时的'常熟,被笑声、鞭炮声、喊声、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,真是热闹非凡!
今年的春节真是快乐,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《元日》:
爆竹声中一岁除,
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千门万户曈曈日,
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隆冬款款走来,年离我们越来越近。俗话说:”大人望插田,小孩盼过年。小孩子盼望过年主要是因为有新衣服穿,还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。
小年夜
我们这儿有一个习俗,每逢快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去大扫除,然后扫房、买菜准备过新年是的必需品。过了这一天是要蒸馒头的,听奶奶说是为了供奉神仙,可这是不是一种迷信?我也不知道,容我调查调查。哦,对了,这一天买东西时记得买糖。呀!差点忘了,还必须买爆竹啊。
除夕
除夕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,天一擦黑,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年菜,“啪”,“啪”,“啪”是要开饭了,只要小孩子听到这个声音都会赶回家去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十分热闹,还可以看到久别重逢的朋友、家人。晚饭之后,大人们一起去看春晚,小孩子们都回去朋友家玩。这一天还要守岁,不到十二点是不可以睡的,这对我这个懒虫真是一种煎熬啊!但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哦!
初一
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,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片。
男人们午前都一起去赌博,但女人们呢?却要在家中招待客人,真是太不公平了。小孩子当然就知道吃、喝、玩、睡。这一天只要到了别人家说上一些吉祥话。你的口袋里就鼓鼓的。
正月十五
元宵节到了,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,这一天家家户户晚上都会吃元宵,元宵的意思是:团团圆圆,晚上还要去逛庙会,有好多灯,纱灯、宫灯、各种形态的灯五颜六色十分的漂亮。
元宵节结束了,人没有又和往常一样照常工作,小孩子们也该去上学了。
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。其实,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。
那么"年"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?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的是,古时候,有一种叫做"年"的凶猛怪兽,每到腊月三十,便窜村挨户,觅食人肉,残害生灵。
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,"年"到了一个村庄,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。"年"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,吓得望风而逃。它窜到另一个村庄,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,它不知其为何物,吓得赶紧掉头逃跑。
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,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,只见里面灯火辉煌,刺得它眼花缭乱,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。人们由此摸准了"年"有怕响,怕红,怕光的弱点,便想到许多防止它的方法,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。
另一种说法是,我国古代的字书把"年"字放禾部,以示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。所"年"便被引申为岁名了。
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,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,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"立春"。
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。据说,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,是辛亥革命后的事。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,为了区分农、阳两节,所以只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"春节"。
过年了,几只寒鸦栖息在外婆家的屋檐上。迎着朔风“哇哇哇”叫个不停,粉末似的小雪花在空中飘扬。屋柱上贴满了对联,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拉!
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桌子上外婆为我准备的糕点,突发奇想:我何不趁此机会向外婆学做呢?不如就做“面馒头”吧!这是一种家乡特有的糕点,我挺爱吃的,但从不知道如何做。“外婆,外婆!你教我做‘面馒头’好么?” “呵呵,我们家的小姑娘怎么想起做糕点拉!那——好吧。”我乐得合不拢嘴。
外婆将做“面馒头”的早米浸泡在水里,冬日的水冰得刺骨!我卷起袖子从缸中捞出米,妈妈说:“现在我们应该去磨米了!” “哦!好耶,好耶。”我拍着手高兴极了。妈妈和外婆把湿米在水磨上堆成一个小山头,随着磨盘转动,米粒便从一个小小的石洞里淌下去,细腻、棉白的粉便从上下磨盘之间的转缝里瀑布似地飘下来。
“做‘面馒头’拉!做‘面馒头’拉!”我跟在妈妈身后欢呼着。外婆笑着说:“先得发酵面粉才行。”我把粉倒在一个小缸里,用一块大被褥盖上。大概过了五六个钟头吧,我迫不及待地掀起被褥。只见粉都“胖”了起来,圆嘟嘟的,真好玩!“妈妈,外婆,下面该干什么了呢?”妈妈说:“下面就来做‘面馒头’的形拉!”我手忙脚乱地把粉一勺一勺盛入模子里。“完成啦!”妈妈搭着蒸笼放到蒸锅里,待笼顶冒起了热气,这就算做好了。接着,取出后,我又亲手为它们打上了一个个漂亮的小梅花印。
尝着自己做出的糕点,感觉好特别啊!那热烘烘的韧韧的软软的香香的味道多美啊!
文庙又称孔庙,是人们祭祀孔子的地方。听大人讲,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建有文庙。漳州,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建有一座文庙。漳州的文庙坐落于充满历史烙印的老街区修文西路,它始建于宋朝,距今约有一千年,是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漳州文庙不仅有南宋的朱熹在此讲学,郑成功、黄道周在这里的祭祀孔子而且孔子的后裔也曾居住在这里。因此,漳州文庙一直享有盛名。
今年春节期间,我慕名到漳州文庙参观,敬谒孔子。穿过修文西路那写有“德配天地,道冠古今”的大牌坊,跨入文庙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站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铜象,面容慈祥,双目炯炯有神,这就是被尊称为“圣人”的孔子——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和文学家。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校——私塾。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,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怀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,我站在铜象前,深深的鞠了一躬。
绕过铜象,拾阶而上,便到了气势磅礴的大成殿,殿前竖立着六根高大的蟠龙石柱,雕工精美,形象生动。进入大殿,孔子坐象端坐正中,仿佛正在谆谆教导他的弟子们。坐象前摆放着几、案,两侧站立着铜马、麒麟,做工细腻,造型优美。整个大殿显得古朴大方。
出了大成殿,漫步文庙四周,环境幽雅,花木飘香。两侧的厢房摆放着许多历代保留下来的碑文、石雕,显示了漳州文庙的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。而前来参观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,更说明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
参观完文庙,我为中国拥有孔子这样一位万世师表而自豪,为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,也更加激励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!
文档为doc格式